完美电竞平台怎么下载  欢迎访问山东完美电竞平台怎么下载官网!

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拨打

186-6065-5623

或在线咨询我们

咨询我们

案例展示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案例展示

2024年中国创新药十大出海告诉我们什么?

来源:完美电竞平台怎么下载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03 14:05:51

详细信息

  在此之前,国产创新药以license out形式出海的项目数量均不超过10款,然而到了2020年,这一数字猛增至39款。

  正因如此,2020年被定义为中国创新药的“出海元年”。这一爆发趋势,不知不觉延续至2024年,无论在数量还是金额方面都呈现出持续火热的态势。

  过去一年,国产创新药对外BD在全球BD中的项目数量占比超14%,总金额占比达30%,中国已成全世界创新药重要玩家。

  而眼下,当我们探讨创新药出海问题时,关注的焦点已不再局限于“金额”这一维度,而是有了更多深入的思考。

  通过对2024年中国创新药十大出海事件的剖析,能为咱们提供更多的观察维度。

  所谓NewCo模式,指的是由资本组局成立NewCo,药企将管线剥离给NewCo,取得授权费用及股权。

  从定位来看,NewCo介于借船出海和自主出海之间的新模式。国内这一模式的尝鲜者是恒瑞医药。

  今年5月16日,恒瑞医药将GLP-1产品组合有偿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司。恒瑞医药能够收取1.1亿美元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款,以及后续还包括里程碑款以及销售分成,交易总额超60亿美元。除了首付款、里程碑等,恒瑞医药还将获得Hercules 19.9%的股份。

  这样的模式,相较于BD好处显而易见:不仅能拿到实打实的首付款资金,还能通过股权锁定后期收益,不被中间商赚差价。

  同时,相比于直接授权给MNC,重视程度取决于MNC的管线布局,NewCo会集中资源推进管线,加速研发进度。

  曾几何时,我们谈论创新药license out时,悲观起伏更多是围绕biotech第一梯队的项目,重磅交易也大多是由那些上市公司创造。

  而在眼下这场轰轰烈烈的license out大潮中,新一代biotech正在接力。

  一项正在I/IIa期临床的心血管项目的海外权利,和一项正在I期临床的心血管项目的全球权利。此外,诺华还获得了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最多额外2个靶点化合物的选择权。

  基于合作,舶望制药将从诺华获得1.85亿美元的首付款,潜在的期权和里程碑付款,以及商业销售的分级版税,交易总金额高达41.65亿美元。

  这笔交易总额,已经闯进中国药企出海交易的TOP行列,但更需要我们来关注的点是,年轻的公司与年轻的团队。

  舶望制药则成立于2021年,是一家非常年轻的公司;CEO舒东旭,则是一位80后,出生于生于1984年。

  或许,这也预示了一点,技术和格局变化催生了biotech新军,而活下去、跑出来的biotech也将不断重塑着行业生态。

  上半年,丹麦药企Genmab,就以18亿美元的高价并购普方生物。Genmab对普方生物的期望在于,通过双方在产品管线和技术方面的互补,实现协同效应,增强整体的市场竞争力。

  普方生物的核心管线为靶向FRα的ADC药物Rina-S,正处于二期临床阶段,是目前的ADC热门。

  再加上其核心技术平台能够开发亲水性连接子,通过引入亲水性分子片段增强药物的亲水特性。这一创新可以明显提高亲脂性有效载荷(如exatecan、MMAE)与抗体的兼容性,改善ADC的理化特性,增加成药性,并通过优化药代动力学(PK)特性带来更好的体内有效性与安全性,从而拓展潜在的治疗窗口。

  因此,普方生物抓住了机会,成为第一家卖身的ADC药企,也创下了国内生物技术公司被并购的新纪录。

  从行业生态来说,缔造卖身新纪录的普方生物,首发管线仅仅处于二期临床阶段,也诠释了biotech的另一种退出路径。毕竟,不管从估值还是股东的回报方面,这一笔交易都非常可观。

  从海外来看,卖身是biotech的常规退出方式之一。或许,未来我们还将见证国内biotech,打破普方生物创造的卖身记录。

  创新药出海,首付款是常被关注的数字。毕竟,这代表了引进方对于资产的认可程度。2024年,首付款纪录创造者是同润生物。

  8月9日,默沙东与同润生物宣布达成一项最终协议,默沙东通过子公司收购同润生物临床阶段的新型CD3xCD19双抗CN201。

  这起交易的首付款为7亿美金,仅次于当初BMS与百利天恒关于双抗ADC的合作。

  B细胞驱动的免疫异常是多种自免疾病的核心发病机制,包括神经免疫(多发性硬化MS、重症肌无力gMG)、风湿免疫(SLE、干燥综合征等)和肾病(狼疮肾炎)等多种疾病。

  TCE的机制,理论上也可以通过深度清除B细胞,来为这些患者带来获益。并且,一些初步的探索,也是证明了潜力。也正因此,2024年的TCE自免管线尤其热闹,而同润生物成功踩中了风口。

  但这笔交易的关注点,除了首付款,更重要的是领域本身。从ADC到TCE,全球热门资产的方向总是在一直在变化,但中国创新药企总能位居中心,充分诠释了中国创新药的丰富程度,也有理由让我们对未来抱有更高的期待。

  出海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交易额本身,更重要的是考虑怎么将药物的商业经济价值最大化。这一点,亚盛医药在2024年给了我们一个不错的参考。

  6月14日,亚盛医药宣布与武田制药签署了一项独家选择权协议,双方就第三代BCR-ABL TKI药物耐立克达成了独家许可协议。

  一旦该选择权被行使,武田制药将获得耐立克在全球(中国地区除外)的开发及商业化权利许可。为此,武田制药需要支付:

  1亿美元的选择权付款,以及在行使选择权时最高可达12亿美元的额外费用和潜在的里程碑付款,还有基于年度销售额的双位数比例特许权使用费。

  总计13亿美元的金额,创下了国产小分子药物对外BD的新纪录。但更大的看点在于,在巧妙的策略运作下,BD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一石三鸟的效果。

  它不仅提升了公司的财务情况,完全解决了关于现金流的问题;又带来了大药厂的背书,为公司未来创造更大价值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。

  更重要的是,武田制药在第三代BCR-ABL TKI领域是亚盛医药的直接竞争对手。此次合作推进,相当于为耐立克减少了最直接的竞争对手;同时,武田制药可能是世界上最能发挥耐立克价值的企业之一。

  11月14日,默沙东宣布,以5.88亿美元的首付款,以及最高27亿美元的里程碑款,买下来自中国的PD-1/VEGF双抗LM-299。

  这笔交易是2024年总额最高的单个分子交易之一,因此足以进入中国创新药十大出海行列。更重要的是,这给了我们一个观察行业变迁的窗口。

  就在默沙东官宣重磅交易的前一天,BioNTech宣布,基于PD-L1/VEGF双抗PM8002的潜力,8亿美元收购普米斯生物。

  典型如默沙东引进礼新医药的LM-299,处于临床1期的管线亿美元,甚至高于当年Summit引进AK112的首付款(5亿美元)。

  这也侧面反应了一点,在康方生物的推动下,PD-1/VEGF双抗彻底被引爆了,甚至成为内卷赛道的海外样本。2024年以来,多家海外biotech也是官宣全力押注PD-1/VEGF双抗,甚至以改进AK112为目标。

  出海是技术,更是艺术,对出海的目的地选择,可能也需要药企做更多考虑和尝试。

  过去一年,在百济神州替雷利珠的带领下,国产创新药涌向欧洲,包括复宏汉霖、齐鲁制药、基石药业、亿帆医药控股子公司亿一生物、科兴制药、君实生物等国内药企,都有产品在欧盟获批上市。

  2024年6月24日,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靶向c-MET激酶抑制剂谷美替尼片在日本上市,用来医治具有METex14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。

  该批准最大的看点在于,谷美替尼是中国科学家和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自主研发,第一个以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为主体在日本申报获批上市的创新药,是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成果。

  毕竟,从全球格局来看,日本能够说是第三大创新药市场,仅次于美国、欧洲之后。当然,中国创新药如何在这一个市场收获更大的商业经济价值还有待探索,谷美替尼也是如此。但不管怎么说,谷美替尼都打响了中国创新药出海日本的第一枪。

  对于中国创新药来说,最具价值的方式仍是自主出海。但这绝非易事,核心原因主要在于,在全球建立自主研发和临床团队不仅需要一些时间的沉淀,更离不开天量的资金投入。

  也正因此,国内药企主要借助海外企业的方式出海。而随着中国药企的实力壮大,情况正在发生改变。

  2024年12月13日,石药集团与百济神州就新型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2A(MAT2A)抑制剂SYH2039签订了全球独家授权协议。

  根据协议,石药集团将收取总计1.5亿美元的预付款,并有权收取最高1.35亿美元的潜在开发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5.5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,此外还将根据该产品的年度销售净额计算分层销售提成。

  总额接近20亿美元,这是最大的国内药企合作,因为也足以进入出海TOP行列。与此同时,引进方是本土诞生的百济神州,更是诠释了中国创新药出海,不再只是靠海外药企。

  例如,信达生物希望将其子公司Fortvita,打造成出海平台,从而进行自主出海的新尝试。Fortvita与母公司独立运营,团队相互独立。

  一方面,避免拖累母公司。在这种模式下,母公司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能力对子公司给予支持,同时还能通过子公司实现外部融资,不消耗国内业务资源。

  另一方面,实现了风险的分散。如果通过子公司对外融资的方式推进,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母公司出海风险的转移。即便出海不利,也不会消耗母公司的资源。

  获益从两个层面得到体现,其一,子公司股权的价值。随着子公司融资的推进,估值必然会有所增加。换句话说,这些资产的价值会从过去的“不被看见”,到如今的“预期出现”;

  其二,不管如何稀释,母公司仍会占据出海平台的绝对控股权,持股票比例会远高于NewCo,因此如果管线最终在海外上市,该模式产生的效益会大于NewCo,更不用说是BD。

  因为这一模式下,出海平台不管是管线还是海外团队,都处于“有待验证”状态,如何让更多资本愿意相信你,和你站在一起启动这一个项目,是一个问题。如果最终未能收获金主的信任,那么上述畅想,也只会是畅想而已。

  某种程度上,这一模式极其考验企业和管理层的个人魅力。接下来,信达生物能否成功将该模式顺利推进并有所结果,仍是一个需要观察的线集体加速,加速欧洲淘金历程

电话电 话
地图地 图
短信短 信
首页首 页